首页  IAS 新闻
IAS 新闻  

南京大学“体育与城市”青年学者工作坊顺利举办

Time:2024-06-18 Hits:10

2024615日,由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主办、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城市体育研究中心协办的“体育与城市”研究青年学者工作坊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顺利召开,来自浙江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泉州师范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单位的近二十余位青年学者参加本次工作坊,围绕“体育场馆与更新”“体育空间与生产”“体育城市与治理”三大议题,聚焦城市体育研究,研讨交流各自的最新成果。

开幕式环节,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副院长副院长、新闻传播学院胡翼青教授在线致辞,他介绍了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的发展历程,对工作坊这种针对特定议题、跨学科、小而精的交流形式给予充分肯定。他从自己在香港文汇报工作,采访八运会的经历谈起,认为体育作为媒介,是一个张扬人主体性的领域,同时体育也是一种意义邀约的方式,参与建构了人类的生活方式,非常值得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重视。温州大学奥林匹克与全球体育善治研究院院长、体育与健康学院易剑东教授从瑞士洛桑发来致辞视频。他基于体育和城市之间的关联,肯定工作坊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并以“扎根现实生活,深入意义世界”“跨出学科界域,拥抱学科融合”“放眼外部世界,摆脱传统窠臼”为题,分享了自己对城市体育研究的体会。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第19期驻院学者、体育部王成教授作为本次工作坊召集人,介绍了工作坊的举办缘由、前期筹备情况以及议题选择情况。

一场学术报告聚焦“体育场馆与更新”议题,华东理工大学陈林华主持。华中师范大学王星玥基于空间治理视域对城市老旧小区的健身空间进行研究,立足微更新实践,提出健身空间提质升级的增能对策。南京师范大学蒋全虎系统梳理了美国城市体育公园建设的历程和经验,以详实的文本和图像资料考察诸多公园案例,进而反思中国城市体育公园高质量发展的制约瓶颈和突破路径。华中师范大学时宵以中美比较的视角,分析体育场馆促进城市更新的内在联系和驱动场景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能性的本土方案。华东师范大学张震将研究视角转换至集体记忆与政治景观,考察了体育场的集体记忆断裂与政治认同危机,提出体育场之集体记忆与政治认同和谐性构建的若干路径。浙江大学冯晓露对第一场报告集中评议,建议以解剖麻雀式的个案分析,考察微观个案背后所隐藏的社会、制度以及文化运行逻辑。

第二场学术报告聚焦“体育空间与生产”议题,华东师范大学马德浩主持。华中师范大学茹晓阳以当代城市危机为切入点,梳理了城市体育缘起的几种理论性解释,以体育为手段,展现了城市中国的体育应对图景。南京体育学院赵均以空间生产理论为分析工具,剖析了城市体育空间的诸要素,揭示城市体育空间生产与城市发展的互动机制。南京体育学院叶小瑜基于前期案例调研,阐释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的建设背景、建设内涵、面临挑战和实践进路问题。泉州师范学院任慧涛以韦雷纳·弗里克提出的民主城市为引子,分析公园体育化和慢行系统绿道化作为城市民主化的具象体现,以此为基础,展望中国城市体育空间民主化进程。华东师范大学张震从士绅化和资本渗透角度对城市体育空间研究进行点评。

第三场学术报告聚焦“体育城市与治理”,《体育学研究》编辑部尤传豹主持。南京师范大学胡若晨以“矛盾不上交、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系统治理、良旭共建”为内核的“枫桥经验”为例,分析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现代化的内涵特征与内在逻辑,引入“五治融合”理念,给出了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方案。天津师范大学白莉莉深入考察全球知名体育城市纽约,分析纽约体育城市建设的政治策略、文化策略、空间策略等经验,以此为观照,反思本土体育城市建设实践议题。华东理工大学陈林华基于个人对体育与城市研究的二十年历程经验,分享了他对该研究的若干心得和体会,提出了未来有待探讨和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选题。华东师范大学马德浩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体育政策密集出台为引子,反思中国体育转型发展的若干问题,进而考察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结构的三重面向,并给出可能的转型路径。浙江大学冯晓露以工业空间和工业遗产为例,剖析城市体育空间的开发利用问题。《体育学研究》编辑部尤传豹基于期刊发展中对稿件的选题要求、来稿特点和审稿注意事项,对上述报告的选题设置、方法论基础和材料论证给出建议。南京大学胡小武基于社会学学者的角度,建议启示层面可结合中国的行政运行逻辑,讲清楚城市体育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现实问题,如能在倡导层面给与深入思考,或可带来更多有价值的启示。

圆桌论坛与综合讨论,以“如何推进体育与城市的交叉/综合研究”为题,泉州师范学院任慧涛主持。参会学者基于各自的研究成果,分享研究体会,充分交流了当前体育与城市研究面临的困境和不足。体育是观察人类社会的一扇窗口,也是城市现代性的重要表征,体育与城市有内在且天然的联系。未来的城市体育研究,要走出事实本身,既要学者自身所在学科语言去研究,也要走出学科壁垒,尝试在更广的学科视野下观察、分析;既要关注城市社会变迁中的宏大体育议题,也要重视并强调基于微观个案的解剖麻雀式研究。

本次工作坊是南京大学高研院首次举办体育关联主题的学术讨论,吸引了来自校内外的多名师生参与旁听和交流。与会青年学者认为,这种聚焦某一主题的圆桌式学术研讨,论题清晰、明确,讨论深入、充分,不仅有助于将研究议题向纵深推进,而且更易碰撞出思想火花。参会学者都是近年来活跃在体育与城市研究领域第一线的作者,既有教授、研究员,也有副教授、副编审,还有在读博士、硕士,不论资排辈、平等发言、综合评议,分享各自最新研究进展和体会。大家纷纷表示,此次会议交流充分,收获丰富,并期待未来能够将这种办会形式持续下去。

 

马新阳 王成 供稿


CopyRight © 2010 IAS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1000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