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8日,高研院联合新生学院、本科生院举行第35期新生午餐会,本次活动邀请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高研院2024年度访问学者虞鑫老师来与同学们共同探讨新闻的本质与逻辑、新闻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新闻等话题。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宗益祥副教授主持了本次活动,来自我校新生书院的30位同学参加了讨论。
活动开始之初,虞鑫老师从不同大学新闻学专业设置的情况出发,结合同学现场提出的新闻人的第一要义是什么的困惑,首先分析了新闻是什么的问题。虞老师认为,新闻并不天然等于真相,因为真相中有部分事实和完整事实的差别,而且即便我们掌握了完整的事实(fact)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了解了事情的本质(truth)。此外,报道主体的不同也主导着人们对同一个事实的不同认知。当今互联网中大量存在的专业媒体和自媒体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描述的例子都可以说明这一点。虞老师指出,要想真正理解新闻的本质,需要建立到底将其视作是一面直接反映现实的镜子还是一种推动力和影响力的思维切口。如果是从后者出发去理解新闻的话,可能会得出更加接近其本质的同时也是更深层次的结论。
虞老师指出理解新闻的第二层维度是理解“自由”的不同面向,即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这是两种不完全相同但又彼此又紧密联系的状态。他引用了英国哲学家以赛亚·柏林在《两种自由概念》一书中提出的“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观点,认为言论自由有点类似于消极自由,是宪法赋予个人的不会因为其发表某种自我言说而受到追责的权利。但是如果这种个人自由上升到社会层面引发了较大规模的影响力时,这种个人的言论自由就进入了新闻自由的层面,理应受到制度和社会的约束。虽然两者存在不同,但是在以Facebook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则试图突破国家的主权法律边界进而建构无远弗届的赛博空间,进而再次确立了“自由”的合法性。虞老师剖析了西方社会如何将“自由”置于价值观的底层,并分析了其得以产生的政治文化土壤,以及这种价值观念与其经济结构之间的共生共荣关系。
而新闻之所以和社会中的每个普通人都有关系,其最根本的源头离不开对于新闻是一种社会权力(power)还是社会权利(right)的思考。虞老师认为奉行社会契约论的启蒙思想家们倾向于社会权力来自于社会权利,但经不起社会权利又是从何而来的追问,而马克思则重新定义了社会权利来自于社会权力的关系结构。这为我们在思考最根本的社会基础究竟是权利保障还是权力关系等问题时,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在虞老师看来,生产实践决定了国家的性质,而国家权力结构的性质决定了新闻媒体的性质,新闻也一定是立足于其所在社会的现实土壤中而不是悬浮于其上的。
最后,回到新闻为何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的问题上,虞老师认为,作为消费者,我们需要辨别选择的事实与完整的真相之间的差别;而作为劳动者,我们需要认知加工的商品与人类的创造之间的不同。如果需要认识世界的话,我们需要发现真理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而最重要的,要想改造世界的话,我们就要明白舆论不等于民意,也不等于真相,更与真理基本毫无关系。高等教育的作用在于,告诉我们只有真理才是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终极武器。活动最后,虞鑫老师、宗益祥老师共同回顾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创始院长范敬宜先生的生平,范先生曾言“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这或许也是我们理解新闻及其本质的一把钥匙。
供稿 高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