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的学术评价体系:定义与规范构建”会议议程
外地嘉宾报道:2020年9月11日 南大国际会议中心
会议时间:2020年9月12日
会议地点:南大国际会议中心 向学厅(2楼)
云端平台:腾讯会议/B站直播
腾讯会议ID:661488717 会议密码:202009
B站直播ID:22516028
主办单位:南京大学高研院数字人文创研中心
协办单位:南京大学数字史学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数字人文与超媒体GIS工作室
学术期刊支持:《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图书馆论坛》《山东社会科学》 《数字人文》(清华大学)《澳门理工学报》
会议背景
如何对成果进行认定,让数据库、网站、程序、可视化、数字期刊、数字博客等非传统学术活动及成果得以“被认定”或“转化为”现有学术评价体系内可以接受的成果,是困扰数字学术/数字人文从业人员多年的一个问题。数字科技在人文教育领域中所引发的深刻变化也对基于印刷技术与书籍所奠定的著作权、作者身份、大学教育体系和出版制度之上的学术评价体系提出了挑战。与出版、发表、教学对数字技术颇具有主动性的迎合不同,评价标准的转变显得姗姗来迟,且踟蹰不前。论其根本,还是在于学术界,尤其是拥有评价权力的组织机构乃至权威对于数字学术并没有深入的了解,换句话说,也是数字学术尚未能进入“主流/权威”学术核心的视野之内,尚未得到认可。在英美学界,有关这个问题的争论已经持续了10多年。
数字人文在中国学界方兴未艾,在贡献了大量优秀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存在蹭学术热点的跟风之作。“什么是好的数字人文研究”,这是《澳门理工学报》在2019年第4期笔谈中提出来供大家反思的话题。在这组笔谈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追问,数字人文研究是否需要数字人文语境下的学术规范,是否需要不同于传统学术的评价体系,是否需要设置优秀研究成果的奖励计划?基于数字人文研究成果的非典型性实践性,如何对多样性的成果形态进行认证?如何能够公正客观认识跨学科成果?从学科发展的轨迹来看,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有利于数字人文发展逐渐规范化、科学化,从而获得更好的融合度。
不过,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反思,所谓“学术评价体系”,不正是强调专业壁垒的传统学术,为了巩固学术阵地而生造出来的外在物吗?数字人文以此为参照系,再造就一个新体系出来,是不是画地为牢?这是否与强调学科跨界与融合的数字人文精神背道而驰?
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小组的成员对这个问题久争不绝,于是想把它抛出来,诚邀学界同仁共同探索,找寻一个合理合法的答案出来。为此,我们将邀请学术界不同领域的专家相聚云端,开放讨论,观点交锋,为数字人文的新征程推波助澜。

会议日程下载:
会议议程_定稿.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