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0日,高研院联合新生学院、本科生院举办了第五十三场新生学术午餐会。本次活动我们邀请高研院2025年度访问学者、南开大学文学院张昊苏老师做客午餐会,与大家探讨数字技术如何帮助古典文学实现传承与创新,并探讨智能时代的人文价值。来自南京大学汉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专业的30余名同学参加了本次活动,南京大学文学院特任副研究员刘驰老师担任主持。

张昊苏老师以近期热议的“AIGC与文科生的危机”为切入点,抛出核心命题:数字手段是让我们更有前景,还是可有可无?他展示了利用大模型仿写古典诗词的案例,可以发现,AI等数字技术手段为写作提供了极大便利,甚至超越绝大多数人甚至是人文从业者,但是,还有一些更精微的语言推敲是人工智能无法达到的。所以,技术一把双刃剑,我们需要时刻自省,去思考这样的问题:数字技术究竟是古典文学的掘墓人,还是新土壤的开拓者?
随后,张老师谈到了数字人文问题,从电子数据库的使用可以看出,信息环境的变迁经历了从纸质文献到电子文献的演变,造成数字化成果与网络学术生态的改变。e考据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电子数据库及计算工具辅助传统文献考证,它通过整合数字人文技术革新了传统考据学的研究范式,使学者能够以更高效率、更广维度挖掘文献中的隐性关联,解决传统研究中难以突破的难题。比如说依赖古籍数据库(如《四库全书》《中国基本古籍库》)、OCR文字识别、GIS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快速检索、比对海量文献。
随着ChatGPT等生成式AI的介入,e考据或将从“辅助分析”迈向“智能推演”,例如自动生成文献考证假说、模拟历史事件逻辑链。但如何守护考证的严谨性与人文深度,仍是数字时代学者们的共同课题。最后,张昊苏老师强调:在技术狂飙的当下,古典文学的价值,在于它始终追问着人的存在本质——而这正是数字无法计算的领域。检索无法代替精细的经典阅读,技术赋能人文,而非技术主宰人文。

在讨论环节,张老师围绕着文献检索的问题,对数据库的使用,探讨数字落差的问题,他指出:数字时代的学术研究高度依赖数据库资源,但高校间因资金、地域、政策等因素形成的“数据库数字落差,正加剧学术资源分配的不平等。针对同学们对研究历史中的小人物有何意义的问题,主持人刘驰老师指出:小人物的生活碎片拼凑出更完整的社会图景,证明历史不是单线程的英雄史诗,而是无数普通人共同编织的网。
撰稿:郭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