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IAS 新闻
IAS 新闻  

讲座回顾:Scott Lash教授谈人工智会毁灭人类的想象力吗?

Time:2025-04-10 Hits:10

202542日,高研院举办了名家讲坛第314讲。本次活动邀请了英国伦敦大学哥德斯密学院社会学教授、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斯科特·拉什(Scott Lash)与同学们探讨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大语言模型得到普遍运用的当下,人类想象力是否还具有独异性。来自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汉语言文学等多个专业的30余名同学参加了本次活动,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南京大学高研院名誉院长周宪担任主持。

  拉什教授首先从艺术与科学的区别引入话题,指出艺术并非关于客观世界的命题,而是主观的、动态变化的“我思”。以初代的“人工智能”装置“中文房间”为例,拉什教授解释到,初代的“人工智能”可以完成规则学习与逻辑推理,“中文房间”装置即通过学习中文语法实现语言输出,但它无法理解中文的语义。深刻影响我们当下生活的大语言模型类AI并不依赖逻辑计算,它的工作原理是模式识别,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总结出一个普遍形式,再根据这个“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大语言模型的工作机制是在封闭系统中不断复制,这也决定了人工智能与人类想象力之间存在根本性的不同。

拉什教授认为,源于想象力的文艺创作不是在封闭系统中进行的,而是一种拓扑学过程,即在动态变化中不断获得新的姿态与形式,处在连续的变形中。人工智能的“创作”与人类想象力的创作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生成式智能,通过大型语言模型这个封闭系统中的固定模式来生成特定结果,而后者则是适应性智能,连通外部世界,不断自我反思,能通过变形适应多种语境。 

拉什教授的讲座结束后,同学们踊跃发言,与教授进行了深入、有趣的交流。来自外国语学院的一位同学将詹明信(Frederic Jameson)关于现实主义文学的“情动-叙事”理论与“基于想象力的拓扑学式创作和大语言模型的模式识别式创作”进行类比,认为有些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机制与大语言模型类似,都是基于“模式”构筑“叙事”,而非关注外部世界,产生摹仿冲动,为讨论人类想象力与人工智能之间的边界提供了新的视角。来自文学院的一位同学认为,如果用中文的学术数据库训练大语言模型DeepSeek,未来它可能具备产出与人类学者相似的学术成果的能力,因此未来的学术研究或许将面临难以解决的作者伦理问题,而未来的科研工作者也必须具备合理运用人工智能的能力。

最后,主持人周宪教授做总结发言。他认为,我们应该以与时俱进的眼光看待人工智能与大语言模型,而不是将人类想象力与人工智能相对立。他鼓励同学们在“支持大语言模型”与“反对大语言模型”之间找到“第三条道路”,继续探索人与人工智能技术交融、共荣的发展道路。

 

 

撰稿人:外国语学院博士生 杨湃湃


CopyRight © 2010 IAS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1000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