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活动  午餐会
午餐会  

新生午餐会:李钧鹏教授谈治学的“专”与“博” 2024.4.11

Time:2024-05-21 Hits:14

2024411日,高研院联合新生学院、本科生院举办了本学期第三场新生午餐会,邀请高研院2024年度访问学者、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李钧鹏教授来院做客,同来自我校文史哲外社等多个专业的30余位同学畅谈学术研究的专精与视野的相关话题。本场午餐会由南京大学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助理教授王东美主持。

在谈到本次讲座的主题时,李老师表示希望通过分享他个人的学术历程和心得,能为在场听众,尤其是正处于未来专业选择关键期的大一新生,提供一些思考的灵感。尽管讲座以个人经历作为叙述起点,但它恰恰体现了社会学所强调的“想象力”的重要性:即使是个体的经历,也能映射出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为听众提供一个值得思考和反思的新视角。

在回顾自己的学术道路时,李老师首先从早年的文学热爱谈起,并介绍了自己那时的学业生涯和规划。高中时期对文学著作的浓厚兴趣驱使李老师在文理科分科时坚定地选择了文科。随着高考的结束,结合自己的预估分数和家人的建议,他填报了北京林业大学经济关系学院的国际贸易专业。回顾本科学习经历,李老师坦言,尽管国际贸易专业是当时的热门专业,但对他个人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因为这并非他真正热爱的领域。然而,这段经历至少为他奠定了扎实的英语基础。后来,带着对学术世界初步的向往,他进入武汉大学,攻读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期间,他开始关注人口老龄化、中国的城市化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发展等多个研究主题,逐渐培养出对学术研究的深厚兴趣。谈及自己的学术生涯规划,李老师反思道,尽管当时的规划并不十分明确,但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目标——在大学一年级时就立志要继续深造读研。大学四年级时,尽管未确定具体的院校和专业,李老师却已和朋友分享了出国深造读博的计划,展现出对学术追求的不变热忱。

至于为何最终选择就读社会学博士,李老师以一种哲思的语调分享了他的思路:“人生实际上是由无数偶然和必然构成的。”他回忆,在一次偶然的家庭聚会上遇到了一位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在阅读了李老师准备申请博士学位时提交的写作样本后,这位教授不仅赞赏他的潜力,还主动推荐他申请马萨诸塞大学的社会学博士项目。尽管那时李老师对社会学的了解不多,但他为了不错过这次读博的机会,决定将经济学作为主攻方向,社会学作为辅助。面对如何在两个领域中作出选择的难题,李老师分享说,他的学术追求一直很明确——一方面,他对人文社会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渴望从事自己热爱的研究;另一方面,由于不太看重物质欲望,他更倾向于与人互动、聆听他们的故事,偏好使用访谈等定性研究方法而不是定量分析。因此,他最终选择了前往北卡罗来纳大学攻读社会学博士。

博士阶段伊始,李老师起初围绕他所熟悉的人口学和经济社会学领域开展研究,但很快意识到这些并非他真正感兴趣的方向。在选修了一门关于社会运动的课程后,他被查尔斯·蒂利的研究所吸引,并开始阅读蒂利的大量专著。这一浓厚的兴趣促使他重新申请并成功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并有幸成为蒂利教授的学生。在美国攻读博士的十几年里,李老师从未感到时间的漫长或压力的增加,相反,他在人口学、历史社会学、文化社会学等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不断挖掘和丰富自己的学术兴趣。李老师感叹,能够顺心而为,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是一种极大的奢侈和幸福,正因如此,他对于选择追求社会学博士之路的决定始终没有丝毫的后悔。

在谈到他的导师查尔斯·蒂利时,李老师向同学们细致分享了与这位在社会科学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学者相处的珍贵回忆。蒂利教授不仅以其在学术研究上的杰出成就闻名遐迩,而且深深地影响了李老师的学术追求。尽管在李老师学习期间,蒂利教授不幸患上多种癌症,但他对于学术的热爱与对教学的执着却从未减弱,他那些远超常人的卓越品质,更是让人感慨钦佩。李老师认为,在人生旅程中要脚踏实地,而在学术探索中则应仰望星空,追求更高的治学境界。对李老师而言,蒂利教授不仅是他学术路上的灯塔,其将学术视为生命中的终极追求的精神,也成为了李老师自己所坚定追随的理念。

在互动交流的环节中,李老师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与同学们进行了一场深入且真挚的对话,内容涉及如何明确学术研究方向、学术探索中的如何克服孤独感受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阅读策略等关键话题。 


CopyRight © 2010 IAS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1000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