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1日,高研院联合新生学院、本科生院举办了第五十一场新生学术午餐会。本次活动邀请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特聘研究员刘东波老师做客午餐会,与同学们探讨丝绸之路从敦煌到奈良的文化传播。来自南京大学汉语言文学、历史学等专业的30余名同学参加了本次活动,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研究员徐志君老师担任主持。

日本在敦煌学领域的突出贡献使其成为最早系统性研究敦煌文献与艺术的国家之一。这一学术传统的开创可追溯至1910年,当时受中国学者罗振玉邀请,京都大学内藤湖南等五位教授赴京展开敦煌文献调研,正式开启日本学界对敦煌学的探索之旅。此后,以京都大学为中心的 “京都学派”学者们陆续前往英、法等敦煌文献散藏地搜集资料,构建起日本敦煌学研究的学术基石。20世纪中期,敦煌文化在日本民间的传播迎来重要节点。1958年,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常书鸿率团在日本东京举办中国敦煌艺术展,通过实物复制品与影像资料全面呈现敦煌石窟艺术的震撼之美,引发日本社会广泛关注。与此同时,著名作家井上靖以西域历史为背景创作《敦煌》《楼兰》等文学作品,掀起“敦煌热”,使敦煌文化突破学术圈层,深入日本大众视野。
进入20世纪80年代,NHK电视台推出的大型纪录片《丝绸之路》成为文化传播里程碑,其对敦煌段落的深度呈现进一步激发日本社会对敦煌的兴趣。在此背景下,龙谷大学、东京大学等高等学府相继成立敦煌学研究中心,系统整理敦煌遗书,并通过国际学术会议、联合研究项目等形式推动跨国学术交流,构建起敦煌学研究的全球网络。从早期文献搜集到当代学术体系构建,日本敦煌学研究展现出学术传承与文化传播并举的鲜明特征。这种跨越百年的持续投入,不仅为敦煌学发展注入东方视角,更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提供了重要范式,持续书写着东西方文明对话的生动篇章。
刘老师指出:“丝绸之路上由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遗产,实际上被收藏并融入了日本的文化语境中,因而被赋予了其独特的文化韵味。”敦煌艺术的美学风格对日本传统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日本传统绘画中吸收了敦煌壁画的线条与色彩,部分现代艺术作品也借鉴了敦煌飞天形象的灵动与飘逸。

关于敦煌学的起源,刘老师认为这一议题仍存在争议。他与同学们分享了日本学者如中野美代子、高田时雄、川口久雄等人的观点,这些学者从国际视角出发,提出敦煌学研究的多元性与跨文化特征。与此同时,中国敦煌研究院的段文杰等学者则强调敦煌学的本土学术价值,认为其研究应以敦煌本地的历史文化为核心,结合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交流进行综合探讨。这种学术争议反映了敦煌学作为一门跨文化学科的独特魅力,也为全球学者提供了持续对话与研究的空间。
日本敦煌学研究虽取得很多成果,但其早期对敦煌文物流失的影响仍引发争议。部分敦煌文物被带回日本后,散落于日本各大博物馆和民间,至今仍是中日学术讨论的焦点。这种历史遗留问题不仅涉及文化遗产的归属,更凸显了国际学术界对文化话语权的复杂博弈。尽管“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的说法曾广泛流传,反映出日本在该领域的研究实力,但也促使中国学界对文化话语权展开深刻反思。
近年来,中国在敦煌研究和文物保护领域的持续努力正在重塑国际敦煌学的研究格局。随着敦煌研究院等机构的学术实力不断增强,中国学者正逐步从“追随者”向“引领者”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研究成果的数量与质量上,更体现在对敦煌文化多元价值的深度挖掘与创新性诠释中。日本的“敦煌热”虽在学术、文化和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促进了敦煌学科的建立并增强了公众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但随着中国在敦煌研究上的不断深化,国际敦煌学的研究重心正在向多元对话的方向发展。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中日两国在敦煌文化研究与保护方面的合作潜力巨大。通过共享研究成果、联合举办展览以及开展跨国保护项目,双方有望在尊重历史与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共同推动敦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支撑与学术智慧。这种合作不仅是对历史的回应,更是对未来的承诺。

在活动的最后,主持人徐志君老师和主讲人刘东波老师与同学们就日文小说《敦煌》中的艺术表达与文化主体意识、二战后日本民间的文化反思与自信重塑以及中日学者在敦煌学研究中的优势与困境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交流。
撰稿:新闻传播学院 胡欣阅 经刘东波老师本人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