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由南京大学高研院主办、朱彝尊研究中心协办的“图绎文心:清代文艺思想探研”工作坊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顺利举行。本次工作坊由南京大学高研院驻院学者、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昊苏担任召集人,南京师范大学沙先一教授与南京大学张宗友教授联袂主持,南京大学徐雁平教授作为与谈人参与研讨。来自南开大学、嘉兴大学、南京大学的四位学者,以清代文艺思想为轴心,聚焦学术转型、士人心态与文化景观,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

南开大学杨洪升副教授以《缪荃孙、梁启超、王国维三札阐释与晚清学术演进》为题,从与缪荃孙有关的三封信札切入,以小见大,揭示了缪荃孙在学术上遭遇的两次影响其一生走向的标志性冲突事件。一是与徐桐的冲突,剥去表象,本质上是汉学、宋学之争;二是与梁启超之争,展现出汉学考据与经世之今文经学、西学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冲突。而缪荃孙与王国维的逐渐疏离以至决裂,则反映出同属于遗老的政治理念差异。杨洪升指出,从缪荃孙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那一代学者的成长与衰退历程。而后人对缪荃孙的立场,应当放在时代大势中去体认,而非斤斤于某一点作出判断。
嘉兴大学马腾飞副教授通过《朱彝尊与清初诗坛联句活动考论》的主题报告,还原朱彝尊作为清代“联句之王”的文学实践。朱彝尊在《曝书亭集》及集外作品中留存五十余首联句诗,涉及七十余位诗友,其创作高峰与宦游轨迹高度重合。马腾飞特别强调,朱彝尊与查慎行的联句合作堪称典范,诗作题材涵盖山水、宦游、雅集,既展现了清初士人文学交游的活跃场景,也显示出清初士人对联句诗体、韵律的广泛探索。这些联句诗不仅是文学创作,更是构建士人社交网络的重要媒介。

南开大学张昊苏副教授的报告《图之隐曲与文之重塑:朱彝尊〈烟雨归耕图〉阐微》,以《烟雨归耕图》为切入点,揭示了朱彝尊复杂的遗民心态。此图虽以“归耕”为名,实为朱彝尊对家国兴亡与个人身世的隐喻式表达。画中隐含的拒斥新朝之意,与其对“竹”的品性寄托形成同构。张昊苏指出,后世题咏者有意淡化历史语境,将《烟雨归耕图》理解为朱彝尊入仕后的归耕写照。这种“误读”现象,恰反映出时人对朱彝尊的态度。《烟雨归耕图》的阐发,不仅有助于细致理解朱彝尊的思想历程,对于思考清代士人心态与文学思想中的“隐”与“索隐”,理解清人如何“读画”“题画”也有一定启示意义。
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生谢葆瑭通过《竹垞小志》的编纂史,梳理了阮元重建曝书亭的文化意义。嘉庆初年,阮元从朱氏后人处得观《竹垞图》,发起曝书亭重建工程,并组织江浙文人重和《百字令》,汇编《竹垞小志》。谢葆瑭认为,这一行动不仅是故居修复,更是一种地区文化景观的塑造。而阮元在曝书亭重建的过程中,调动并纽合嘉兴及其周边地区文人的群体力量,持续投入先贤故居重建与地方文教事业建设中,具有传衍地方文脉与学脉的重要意义。

每场报告之后,与会学者们均就当场汇报主题展开深度对话与多维讨论,对于各自在报告中得到的启发以及自身研究的心得与困惑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参会同学积极参与讨论,真诚分享自身的学术关切,现场气氛融洽热烈。本次工作坊最后在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文:文学院 张秀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