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1日,由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举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协办的“物质文明史视野下的近代欧洲”青年学术工作坊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顺利召开,来自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江苏省社科联等单位的十余位学者参加此次会议,会议议程包括“制造图像”、“物之文化”、“文本及其书写”、“早期近代的物质文明”等环节,学者们围绕近代欧洲历史与文明研究的“物质转向”,进行了跨学科、跨语境、跨文化的交流与对话。
开幕式上,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副院长、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胡翼青致辞,胡院长高度评价了此次会议的学术旨趣和深远意义,对小而美的青年学术对谈抱以期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欧洲研究室的副主任张炜作为与会专家代表讲话,他阐述了举办此次工作坊的具体缘由,高度评价了南京大学高研院的工作。双方还交换了赠书,并同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随后,与会人员围绕四个议程展开了深入探讨:
一、制造“图像”
第一场由高研院副院长胡翼青教授主持,清华大学宋立宏在发言中对诸如奥古斯都、萨达姆等古今图像的操纵、删除和再造现象进行梳理,不仅表明图像在物质文化研究中具有与文本同等的重要性,还强调图像的生成与变化根植于人的本性。中国社会科学院范继敏的报告以冷战时期美苏的核对抗为背景,从地图、建筑和身体三个维度对核威胁下西德掀起的新和平运动展开考察,阐述了和平运动自下而上的动员特点及个人境况和核威胁之间的密切关系。南京大学于京东梳理了制图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行业文化变迁,探讨古典地理文本的再发现和制图行业中心的形成、制图技术的进步与传播、制图行业关系对知识生产的影响,表明近代知识生产过程中技术资本与物质性组织的紧密关系。胡翼青教授做总结,指出这些研究可以进一步从文本拓展至实际的社会行动和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从文本到物质的转向。
二、“物”之文化
第二场讨论由清华大学宋立宏教授主持,南京大学韩伟华系统地回顾了世界历史上的偶像破坏运动,并将历史联系到20世纪的911事件、炸毁巴米扬大佛事件,表明了高密度的偶像破坏不仅仅源于意识形态运动。中国社会科学院罗宇维围绕西方政治现代化过程中的国歌、节日等文化象征展开探讨,阐述了人们对民族、国家的情感想象是如何建构的,同时强调还原过去的世界对思想史研究的重要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杨光以近代早期欧洲城墙为中心,从军事、城市、政治等不同角度讨论了城墙的文化意义。宋立宏教授最后从长时段历史的角度对三位学者的发言进行了点评。
三、文本及其书写
第三场讨论由《江苏社会科学》副编审史拴拴主持,南京大学萧盈盈考察了近代法国文学界的古今之争事件,讨论了古今修辞之别与法国绝对主义王权的历史联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张炜聚焦于17世纪末英格兰“天主教阴谋”谣言的流传,从文本史的角度描绘了17世纪末大众对天主教徒的社会心态。南京大学卢盛舟从文学界的物质转向出发,阐释了卡夫卡的手稿和个人物质生活对《卡夫卡全集》的理解、校对、出版的影响,指出结合个人的书写样式和创作过程,研究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中国社会科学院赵博文回顾了学界对英国史的概念定义,表明英国存在崇古、神话传统及处于欧洲大陆的文化边缘的位置,随后梳理了英国史从罗马模式到辉格史学的发展。史拴拴编审从选题、研究意义和方法论特色等角度对四位发言人的报告进行了点评。
四、圆桌讨论:早期近代的物质文明
圆桌讨论环节由本次会议召集人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于京东主持,与会学者围绕“早期近代”和“文明的物质转向”等展开自由讨论,就如何推进相关领域研究、促进学术发展和报告中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宋立宏和赵博文围绕有关罗马传统在英国史学中被接受的问题进行交流,认为政治因素对于罗马传统在英帝国史地位下降问题上的解释力。杨光同于京东就地图在宗教和世俗上的跨界问题进行了讨论。韩伟华针对卡夫卡手稿研究是否存在过度解读的问题同卢盛舟进行商榷,萧盈盈则以梅洛·庞蒂为例强调了手稿在经典作品中的重要地位。张炜和罗宇维强调学者在研究中需要关注中外文本研究之别,并与各位学者讨论了文本考据、文本与现实关系、文本与艺术等问题。范继敏对报告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补充,并回应了20世纪研究对于“早期近代”的借鉴意义。与会学者们都表示,此次会议内容极其丰富、讨论充分、收获良多,希望未来能在更广泛的领域和议题中展开深入交流。
奚潇锋 于京东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