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历史·翻译:中西交流视域下的外国文学研究”
青年学术工作坊
时间
2025年4月11-13日
地点
鼓楼校区逸夫馆9楼高研院报告厅
主办单位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编辑部
工作坊缘起
在全球化与本土性深度碰撞的语境下,文学文本的跨文化流动既承载着历史的沉积,也经受着翻译的形塑。当文本穿越语言边界时,历史经验如何潜藏于术语译名的选择策略?不同地缘文化对同一文本的阐释差异,又折射出怎样的权力关系与认知范式?这些问题提示我们:文本的阐释需在历史纵深中校准坐标,翻译的实践需在文化协商中解码张力,而中西交流的复杂性正存续于三者的动态博弈之中。为此,本次工作坊聚焦“文本-历史-翻译”的三维结构,汇聚多语种、跨学科的青年研究者,整合历史学的语境分析、翻译学的术语研究与文学批评的文本阐释等多元方法论,展开跨学科交流与对话,探寻中西交流视域下文学研究的新路径与新话语。
工作坊议程
4月11日 外地学者报道
4月12日 9:00-16:30
开幕致辞 9:00-9:20
胡翼青(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副院长、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纪建勋(《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主编、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合影 9:20-9:30
第一场 9:30-10:30
(报告15分钟,综合与谈15分钟)
主持人:叶君洋 与谈人:程弋洋
袁陈杰:1887:西班牙时光机穿越到中国
吴惠:澳门多语种绘本中的共同体形塑
江雪奇:陈太旅欧——1850年代首个“中国家庭”环游欧洲事迹考
10:30-10:45 茶歇
第二场 10:45-11:45
(报告15分钟,综合与谈15分钟)
主持人:刘润泽 与谈人:刘超
戴琳剑:韩国海洋文学概念界定争议及其启示
刘东波:中国“蚕神”形象的流变与东传——论马鸣菩萨、马头娘和白神(日本)之间的关系
龚曰心:拉美文学经验对世界文学理论的批判与补充
第三场 14:00-15:00
(报告15分钟,综合与谈15分钟)
主持人:卢盛舟 与谈人:纪建勋
胡文婷:西方汉学层累中的《礼记》翻译
刘润泽:琴道与译道:汉学家高罗佩非遗译名思想的当代阐释
吴天楚:多地缘视野中的雨果汉译研究:以俄苏文化场为例
15:00-15:20 茶歇
15:20-16:30
圆桌讨论及总结:文本、历史与翻译的互动
主持人:叶君洋
4月13日 分组讨论、离会
召集人
叶君洋(南京大学西班牙语系准聘副教授,南京大学高研院第20期驻院学者)
与会人员(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
陈星 (南京大学英语系副教授、南京大学高研院第21期驻院学者)
程弋洋 (复旦大学西班牙语系教授)
戴琳剑(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朝鲜语系讲师)
龚曰心(南京工业大学西班牙语系讲师)
胡文婷(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副教授)
胡翼青 (南京大学高研院副院长、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纪建勋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主编、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江雪奇 (南京大学德语系助理教授)
李庆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高研院第19期驻院学者)
刘超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南京大学高研院第21期驻院学者)
刘东波(南京大学日语系助理教授)
刘润泽(南京大学英语系准聘副教授)
卢盛舟(南京大学德语系副教授、南京大学高研院第20期驻院学者)
吴惠 (安徽师范大学葡萄牙语系讲师)
吴天楚(南京大学法语系准聘副教授)
叶君洋(南京大学西班牙语系准聘副教授,南京大学高研院第20期驻院学者)
袁陈杰(华东师范大学西班牙语系讲师)
